教师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师风采 > 正文
【现代管理学院】探索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新路径,《农村社会学》课程与非遗实践结合开展教学
2025-10-09

9月30日,现代管理学院教师刘昱伶组织2023级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前往颐夏科创非遗基地开展了一场融合农村社会学理论与非遗文化实践的现场教学活动。

活动中,基地负责人郎圣老师为师生们系统讲解了粮画、羌族刺绣、杜氏皮蛋及北川竹编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讲解涵盖了技艺流程、历史演进与文化价值等多个维度。通过实物观摩与制作演示,学生们得以直观认知传统手工艺的技术精髓及其所承载的乡土文化内涵。

参观非遗工作室

参观结束后,师生围绕“非遗在农村地区的活态传承路径”这一议题展开专题研讨。学生基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所学,从政策扶持、社区参与、市场转化与青年返乡等多个层面提出建设性观点,共同探讨如何将非遗资源系统整合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

研讨尾声,刘昱伶引导学生将实践观察提升至理论层面,结合《农村社会学》中的社会结构、文化资本与社区治理等概念,重新阐释非遗在现代乡村中的功能与意义。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承载着农村社会关系与集体记忆,深刻理解其社会属性,对科学推进乡村发展与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非遗与课程结合讨论

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参观—研讨—回归理论”的递进式设计,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有效拓展了传统课堂的边界,使学生通过实地接触与亲身体验,建立起对传统手工艺及其乡土文化内涵的感性认知。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农村发展内在关联的理解,也推动了专业理论在实践场域中的验证与应用,为农村社会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扎实的案例支撑。

现代管理学院:刘倩倩、李新兰

摄影:刘昱伶、谭钦颖

一审:刘昱伶

二审:潘兰

三审:倪娅

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