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 正文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1-11-10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经教育部(教发函〔2006〕81号)批准,将西南财经大学的涪江校区进行整体置换而设立的独立学院。学校现有绵阳、成都、德阳三地四校区,占地面积共计1900余亩,拥有完备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设施,教学场地充足,住宿和设施齐全。学校以“崇文尚武、敏思践行”为校训,以“一个头脑,两个工具,三个习惯,四项品质”为培养目标,坚持国际化、信息化和产教融合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狩猎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2020—2021学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抓“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国科技城”等国家战略机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一新三融合”专业建设思路,持续深化“云教育”改革、教育综合评价改革,聚力落实“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大力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等各方面的工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一个头脑,两个工具,三个习惯,四项品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为成德绵地区、成渝经济圈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支撑与服务。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设有会计、智能金融、智能科技、艺术设计、康养护理、建筑与工程、现代服务管理、文化与教育、国际教育、马克思主义10个二级学院和数学、体育2个教研中心,现有本科专业37个,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8大学科门类。办学多年以来,各专业已形成了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表1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科

管理学

经济学

工学

艺术学

文学

法学

教育学

医学

专业数

15

3

6

4

4

1

3

1

(三)在校生情况

2020—2021学年,学校在校生26625人,其中本科学生18405人,占学生总数的69.13%。2020年秋,共录取本科生(含专升本)6755人,实际报到6224人。报到的本科新生中,四川生源有4900人。学校生源以四川为主,辐射西部地区,这与学校的区域定位相符合。

(四)本科生源质量

2020年秋季,学校计划招生4582人,实际录取考生4582人。其中,四川省生源3193人,理科录取最高分专业为会计学,516分;文科录取最高分专业为金融学,513分。在四川省外,我校录取考生质量也普遍较高,在个别省份的调档线已超过当地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线。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概况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942人,兼职教师177人,折合教师总数1030.5人,生师比为25.84:1。本科生主讲教师占比为70.05%。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有362名,占比38.43%;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有632名,占比67.09%;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占比14.22%。2020—2021学年,我校荣获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优秀教师称号2名,荣获绵阳市优秀教师称号6名。

表2 2020—2021学年学校教师结构情况

学历

职称

年龄

学历

人数

百分比

职称

人数

百分比

年龄

人数

百分比

博士

15

1.59%

正高级

102

10.83%

30岁以下

205

21.76%

硕士

617

65.50%

副高级

260

27.60%

31~40岁

388

41.19%

本科

310

32.91%

中级

330

35.03%

41~50岁

73

7.75%

其他

0

0%

其他

250

26.53%

51岁以上

276

29.29%

小计

942

100%

小计

942

100%

小计

942

100%

(二)教师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热爱教育,勇于创新,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教师队伍,按照“专职教师为基本队伍,兼职专家和兼职教师为重要补充,专兼结合”的建设思路,搭建起相对稳定的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经费预算、制度建设和人力投入上,优先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先后制定了天府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规划、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职称评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措施。

1.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一直狠抓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和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年来,学校不断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相关制度,规范和约束教师行为,增强教师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校将师风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其作为年终考核、干部任用、评奖评优、职称评审等的首要依据,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严重失德的教师不予续用;规定新进教师除参加四川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外,还要参加我校新教师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实施“双带头人”制度,教学单位负责人同时担任教工党支部书记或党务干部,一手抓教育教学,一手抓思想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上,我校一是引进一批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引进包括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等高级专家50余人,担任二级学院、教研中心相关学科专业带头人。二是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对外聘请行业导师和行业专家累计27人,对内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锻炼,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目前我校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达139人,“双师双能型”教师申报呈上升趋势。三是加大紧缺专业教师招聘力度。近3年来,每年从重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企业招聘硕士研究生、“双师型”教师约70人。四是加强教师培训,从省师培中心、校内岗前培训、学历学位以及在岗交流四个方面实施岗位技能与师德师风培训。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上,我校一是在公办高校引进了一批教授、副教授、博士或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来校兼职、任职,改善师资结构。二是聘任公办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来校担任学科(专业)带头人,指导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教学科研工作,培养青年教师,带团队开展科研课题横向研究等。三是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在其他高校级相关财税、金融机构长期聘任兼职教师160余人,指导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和相关课程,合作科研项目,开展教学督导。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为保障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逐年加强对实践教学经费,及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思政建设、教师专项培训等方面的专项教学经费的持续投入。过去一年,学校的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706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1740万元,本科实验经费83万元,本科实习经费189万元。

(四)教学基础设施

1.教学用房情况

学校现有绵阳、成都、德阳三地四校区,占地面积总计1900余亩。全校校舍面积546991.23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面积159092.44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70740.06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充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活设施设备齐全。

2.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始建于2002年,经过近20年发展,目前已建成绵阳校区、成都东区、成都西区和德阳校区4个分馆,建筑面积共3.4万余平方米,设有各类图书阅览室和自习室,共有阅览座位2476席,活动研讨室20个。截止2021年8月31日,文献资源总量达439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50余万册,电子图书、学位论文共计289万余种(册),全校生均资源达100册以上。另购置有1190余种纸质期刊,8000余种电子期刊,以及8个数字资源库。

图书馆坚持“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重视队伍素质提升,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文献资源建设保障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

3.实验室及信息资源

学校现有实验室共有实验室137个,其中专业实验室53个、基础实验室68个、实训场所1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356.23万元。学校共有校园网络点位数45870个,其中无线点位数12820个;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数据约150GB;教学平台41个,数据总量约42TB。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1.科学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按照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文件精神,学校全力探索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学科专业建设路径,主动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深入研究新产业、新业态,以“一新三融合”(一新即“创新”,“三融合”即所有专业与财经管理相融合、所有专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所有专业与产业相融合”)作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按照“有需求、有基础、有特色”的基本要求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和建设。

2.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按照四川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数字经济“5+1”产业体系的发展规划,学校分层分类推进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重点建设会计、智能金融专业群,加快建设艺术设计、智能应用、建筑与工程专业群,加快培育智慧管理、老年福祉、文化与教育专业群,形成“2+3+3”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我校积极布局民生急需相关专业,增设小学教育专业;主动回应“互联网+”新形势,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把握新文科建设要求,增设工程审计、大数据管理与应用2个交叉专业。

3.全力打造应用型专业群

学校作为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按照我校《整体转型改革试点方案》《一流专业群建设方案》《应用型专业(专业集群)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系统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向应用型转型,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充分整合专业建设资源,完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全力打造应用型专业群。

4.重点建设特色优势专业

学校依托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类专业建设项目,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加大投入,大力推动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2020—2021学年,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工作2个专业新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务共享与智能财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新获批为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康养专业集群实验教学中心新获批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我校共建有会计学、环境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工作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环境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社会工作、工程造价5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老年服务与管理4个四川省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建设项目,会计实验教学中心、现代企业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康养专业集群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财务共享与智能财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二)课程建设

1.搭建全方位课程建设平台

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发挥优秀课程建设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学校搭建了“天府金课”平台,依托平台课程资源,聚集优秀教师,由课程建设导师团结协作、自主管理,通过组织开展校内外课程建设的交流研讨、项目培训、专题讲座等活动,发挥平台以点带面、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启用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实现教学全过程全程留痕和可回溯,推动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PDCA循环,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2.全力支持一流课程建设

学校坚持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基于各教学单位优势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质量。2020—2021学年,共有《财务报表分析》《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实践》《包装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英语阅读II》6门课程立项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3.持续推动“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为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我校《“课程建设”建设实施方案》,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所有专业全部课程。2020—2021学年,学校持续推动“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研究等教学所有资源全部要素中,于2020年11月通过对教学资料、课堂教学的综合评审,组织评选出2020年度校级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9门,同时授予2名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标兵称号。学校持续开展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工作,第二批立项课程135门。目前全校共有209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

4.提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质量

学校大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不断引入优质资源与校内高质量课程进行融合创新,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充分开展在线教学指导与测评,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和自主式协作式学习,建成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强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目前,学校建有《投资价值分析及评估》《室内空间设计1》《住宅小区规划》《产品系统设计》《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思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6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教材建设

1.切实落实文件要求,健全教材监管制度

学校紧跟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加强夯实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各项要求和标准审查教材。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全面提高教材质量,学校成立了教材建设管理和选用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统筹全校教材工作,包括制定学校教材建设规划、制定和修订有关教材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学校教材编写、选用、审核和管理等。学校出台教材建设规划,鼓励教师结合教学需要编写出版学科类教材,促进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为完善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制定了《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办法》,落实境外原版教材选用、管理主体责任,确保选用教材的意识形态正确性、思想先进性、理论实用性和知识前沿性。

2.马工程教材全覆盖,汲取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始终贯彻马工程教材相关文件要求和精神,坚持将马工程教材的使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教材工作的重点内容。截止目前,全校共计10门课程均已使用马工程教材,做到了全学科类、全覆盖。马工程教材是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全校相关课程教师认真按照马工程重点教材的要求组织备课和授课,把思想、认识、行动统一到对马工程重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上。从马工程教材的教学和研究当中,充分汲取工程教材的精华,从教学到教学科研,充分利用马工程教材的优势,从思想上提高认识,逐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科研和编写能力。

(四)教学改革

1.持续教育改革,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坚持创新

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雅典式”、“狩猎场”的教学改革思想,持续创新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我校各个二级学院针对目前发展现状,对本学院“十四五”期间的学科与专业发展规划进行谋篇布局。针对4个已经立项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出台促进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在机制、人才、资金等方面进行保障,进一步提升学校专业建设质量。同时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根据疫情最新的动态与变化,参考我校在2019—2020学年疫情期间积累的丰硕在线云教学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

2.优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精神,持续推进教育改革

学校号召全校教职工树立对话意识、忧患意识和引领意识。增强与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对话意识,思考本科人才培养是否符合各方需求和要求;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区域经济的加速重塑、“双一流”引发的高等教育分化等现象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汲取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办学经验;坚持强化引领意识,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建设方向等各方面都力争走在前列。

本学年,学校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分析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形势分析,总结课程建设总体情况。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带动辐射各类示范课程的建设,申报各类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以促进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整体教育教学水平。课程建设成果是专业、学科建设的强支撑,学校将一直坚持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课程质量,打造高水平课程。

3.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举办年度课程教学大赛

为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促进教师将教育教学新理念、“两性一度”新要求、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日常教学,更好地提升教学技能,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开展年度教学能力大赛。大赛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三部分进行评分,切实贯彻教育教学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授课展示,充分体现学校教学理念的转变,全面发挥了以赛促建、以赛促教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名优师资队伍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会计学院张琴老师在2021年的“首届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决赛中荣获正高组二等奖(川内民办高校唯一获得者),其教学水平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进一步验证“以赛促建,以赛促教”模式非常有效,也为校内教学大赛的举办注入了更强的动力。

4.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2020—2021学年,学校持续开展以“云教学”为主题的科学研究活动,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和政策倾斜,共积累254项“云教学”科研成果,并建有“云教学”成果分享平台,对优秀成果进行汇编分享,面向校内外开放。在四川省首届民办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会计+”和“新技术+”为思路构建新财经人才培养新生态的西财天府实践》获一等奖,《同辈互助,校企协同:民办高校管理咨询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获三等奖,同时遴选出两项成果报送2021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五)教学研究及成果

学校坚持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专业建设、管理创新和地方发展的基本思路,持续开展应用型科研工作,按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关于鼓励自主申请设立若干研究机构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规范化、信息化的科研管理,开设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专项研究,鼓励广大教师结合实际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

目前,学校共立项《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课教学路径的探讨与实践》《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基于OBE理念的云教学改革路径研究》等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3项,经进一步实践和调整,将选拔创新改革成效显著的项目申报下一轮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设“校地共建专项课题”项目研究,立项《“双万计划”背景下专业建设“项目制”实践探索--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绵阳市经济审计协同的实现路径--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背景》等“校地共建专项课题”35项。

2020—2021学年,我校教师共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20篇,出版教材15本、专著3本,获得专利18项、软件著作权12项。新设立了天府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天府互联网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机构,我校四川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获批立项成为绵阳市社科研究基地。目前,我校共建有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6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校级研究机构12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3个。

(六)课程开设

2020—2021学年,学校面向本科学生共开设951门课程,6493个教学班,平均课堂教学规模50.58人,平均每门课程达38.76学时。其中,专业课808门、公共必修课85门,选修课58门;理论课843,术科课108门;双语授课56门;考试类课程495,考查类456;开课最多的二级学院分别是艺术设计学院165门、现代服务管理学院132门、文化与教育学院124门。我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包括《孙子兵法》《大学》《诗经诠译》等传统文化类、《经典美术作品鉴赏》《珠绣唐卡艺术》《中外舞蹈作品鉴赏与分析》等艺术类、《新媒体运营》《播音主持》《商务礼仪与谈判》等应用类、《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类的各类课程,广泛丰富,有效满足了学生多样的兴趣需求,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2020—2021学年,学校在实验教学方面继续贯彻实践教学建设目标。一是分类设计,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实习实训效果,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严格组织管理,强化基地建设,建设了满足课程实习、实习实训需求的实验教学场地。目前,学校建有基础护理实训室、金蝶K/3、ERP实验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物联网创新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等多个实验教学场地共137个,为深化产教融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2.实习实训

2020年12月,学校全面启动2021届毕业生实习(实践)教学,含本科生3915人、专科生2907人参与实习,144名教师参与实习指导。各专业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特点,灵活采取集中、分散的方式组织毕业实习,并结合实习大纲,制定了符合专业要求的实习计划。如康养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的毕业实习统一安排为驻院实习一学年。对于自行选择单位分散实习的学生,各二级学院对其实习单位、实习内容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加强实习过程指导和管理,有效保障了从毕业到就业最后一公里的整体质量。

3.毕业论文(设计)

2020—2021学年,根据学校论文指导标准和要求,分配论文指导教师296人负责指导3914名毕业生的论文撰写工作,最终学生论文答辩通过3770人,通过率为96.3%。本学年,学校全面启用了线上交叉评审的方式对学生论文进行评议,采用知网抄袭检测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的操作和管理,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写作和指导老师指导的便捷性,有效提升了论文工作质量,同时为下一步实施的论文抽检工作建立良好的工作基础。

4.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与创新教育》、《创业与就业指导》《创业测评与经营模拟》《电子商务专项技能》等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同时,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学校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将学生各级双创大赛获奖情况纳入综合测评考核。2020—2021学年,我校获得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首届四川省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等双创赛事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32项,双创竞赛成果显著。

5.第二课堂

学校持续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在“三全育人”格局下,持续推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形成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开展第二课堂满意度调研,确定首批第二课堂品牌项目;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提升平台辅助功能水平,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素养和能力培育载体。2020—2021学年,我校打造了“天府论坛”、“三下乡暑假假期社会实践”、“社团禁毒文化节”、“科技文化节”、“五月文化艺术节”“保卫母亲河”等120多项口碑良好、教育意义效果突出的校级和院级品牌活动,参与人次达30余万,形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并纳入学生档案。

6.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实用人才的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产学紧密结合、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效益双赢”的办学之路。我校实习实训基地紧密围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充分依托学科、专业和师资优势,结合社会市场需求,推动企业和学校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搭建起互利双赢平台,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受益。目前,学校与社会单位合作建立了435个实习实训基地。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培养目标与定位

学校以建成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目标,立足四川、面向西南、辐射全国,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成德绵地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立足财经类专业优势,紧跟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持续深化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再造应用型课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良性对接。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财经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理论,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对相关领域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并在职业领域和终身学习中获得批判性思维技能,多角度、创造性地运用各专业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充分激发职业发展潜能。

(二)人才培养情况

1.培养方案特点及修订情况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对接产业需求和行业标准,基于OBE理念以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清晰毕业要求,强调专业需求,进行反向设计,突出校企协作,从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变。2020—2021学年,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学校通过新增劳动教育、美育等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制订财经管理类、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模块,突出人才培养特色;调整实践学分比例,强化应用型人才实践技能。

2.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校发展与改革的中心任务,持续深化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线,知识学习为载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由教师、助教、辅导员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根据《第二课程学分管理办法》,不断完善第二课堂体系设计及“2+N”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积极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加强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不断优化整合课程结构,突出基础教育,提高选修课学分,强调个性化培养,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使课程体系更为完善与科学。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

面对全球疫情的挑战,沿着教育部所提出的高等教育“新基建”发展方向,响应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国家发展战略,学校总结十余年国际教育经验,主动转型,以深挖教育潜力,提升教育服务为导向,将原先以“送出去”为主导的工作路线慢慢转变到以国内精英化、国际化为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留学项目构建、学分互认、课程建设、“一带一路”项目开发与交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校自主设计的IAD、PQP及中法学分项目已同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约40余所优秀大学建立了学分互认模式。2020年,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我校与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泰莱大学、精英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合作构建马来西亚方向国际学术交流项目。同时,大力推进与英国中高层次院校的合作,与英国赫尔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英国基尔大学完以及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完成学术合作项目的协议对接工作。

本学年,我校保有学分互认模式项目学生共493人,共输送计划前往海外高校深造学生共计367人。据统计,2020年我校学生被世界QSTOP100名校硕士录取率达65.10%。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自建校以来,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中心位置,各项工作均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学校领导班子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做好人才培养、让学生成长成才,关键是抓好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条生命线。领导班子始终保持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关注,时刻注意学习和研究教育前沿理论和相关的政策法规。

本学年,学校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原教学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改组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点推进学校自主开发的教育质量管理系统(EQ平台)在全校范围的推广使用。同时,学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成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工作方案》,稳步有序推进学校各项评价改革工作。此外,学校持续优化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制定《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管理办法》《教学督导组工作办法》,并修订了《教师参加竞赛奖励管理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加强基层教学单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的制度支撑,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机制,制度机制保障教学管理

为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为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对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指导作用,使各专业更好地对接社会及行业发展需求,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各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工作。

2.开发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信息化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形成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学校自主开发了教学质量管理系统(EQ平台),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管理。该平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以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计划、运行、检查、反馈、改进为主线,贯通第一、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活动、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的全过程信息记录、关联和管理,实现了全程留痕和可回溯,推动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控制的PDCA循环。

2020—2021学年,学校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组织各教学单位在全校范围内面向采用EQ平台开展教学的所有课程进行课程建设评价,共计完成课程评价488门次。

3.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优化学校教学督导运行机制

根据《教学督导组工作办法》,学校在校内选拔出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高职称的校内教学督导队伍,以实现对青年教师教学培养全过程指导和跟踪,加强问题课堂和课堂问题的精准帮扶指导。

学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EQ平台开展听课评价,根据学科门类的不同采用了三类教学评价指标,包括理论课类、艺术实践类和体育类,在线完成听课评价提交和反馈,提高了督导工作反馈的实时性。本学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督导听课共计374门次。

(三)教学管理及监控情况

2020—2021学年,学校本科教学运行总体情况良好,教学安排、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教学质量监控等各方面工作顺利开展,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师德师风、优良学风建设卓有成效,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持续开展日常教学运行监控

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日常教学质量,学校按照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日常教学运行监控。长期以来,学校每日在教学楼栋进行教学巡视;安排学生对每堂课程填写教学日志;每周对全体教师教学工作日志、答疑打卡、考勤点到、调停课等检查情况进行通报;每学期期中召开教学恳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于学校、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搭建起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定期召开教学例会总结日常教学运行情况,督促各教学单位整改问题。

2.加强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做好师风师德建设,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教师教学工作相关规定,加强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本学年,学校继续贯彻执行《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对教师基本素质、主要工作职责、教学纪律和教学工作考核进行全面规范;修订《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补充细则》文件,进一步规范课程负责人在教研活动、课程质量监督、教材遴选、课堂教学、课程考核等工作中的职责;修订《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规范教学事故的认定、处理、申诉复议等流程。

3.落实听课和学生评教制度

2020—2021学年,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教学质量监控和过程管理,围绕教学计划、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关键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了听课制度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各课程组负责人和组内教师相互听课率基本达到100%,各教学单位能及时下发课程组反馈整改意见,并督促改进,教师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学生评教方面,全校本科学生总体参评率逐年稳步上升,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质量的反馈中,向教师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意见、建议。教师能从中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能积极努力整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

本学年,学校坚持按照“对标提档、全面升级、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在专业认证领导小组的统筹带领下,多次开展以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为主题的认证培训,严格落实专业建设质量标准。

会计学院、智能金融学院、现代服务管理学院完成了ACBSP国际专业认证第一轮形成性评价数据收集,并对学院的发展规划与管理架构、课程质量标准的执行与监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课程考核的分析与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自查与改进;智能科技学院以《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为目标,采用面向产出的教学评价方式,建立并实施基于学生学习产出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积极开展专业建设结果自评,逐步建立起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正式起草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申请书》;艺术设计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文化与教育学院的英语专业作为校内认证试点专业,积极借鉴ACBSP国际认证的思路和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修订等工作。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生评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质量检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学校采用网上评教的方式,学生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反映教学效果,对改进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2020—2021学年,我校继续采用5分制网上评教指标体系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学生网上填写回收率近80%,总体得分达到了4.83。

(二)本科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

2021届本科学生毕业总人数为3924人。其中,应届毕业3670人,毕业率93.53%;本科授予学士学位人数3592人,学位授予率91.54%。2021届本科共有26个专业,2个专业毕业率达到100%,9个专业的毕业率高于总毕业率,近年5年来,本科毕业率维持在90%以上,与其他同类院校相比在平均水平。本学年,学校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本科生综合英语审核标准,以培养更加适应社会化需求的高标准、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毕业生职业发展

本学年,我校2021届本科初次就业人数为3183人,初次就业率达86.73%。2021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67名学生通过考研和出国深造,整体升造率为4.6%。其中,国内升学人数为123人,升学率为3.35%,国内读研的毕业生选择专业一致的比例为82.75%;出国深造人数为44人,出国深造率为1.20%,出国(境)深造的毕业生选择专业一致的比例为93.44%。学校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办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模式和创业信息,共有30名本科毕业生成功创业,创业率为0.82%。

(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总体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专业知识、职业素养等都持满意态度。本学年,根据学校开展的对用人单位的调研反馈结果,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上的综合满意度较高,平均满意度达到89.74%。

七、特色发展——积极契合区域经济需求,推进应用型专业群建设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增强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力争实现产业、教育、城市的融合发展。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积极推动应用型专业群建设,立足会计、智能金融、智能应用、工程造价管理、环境设计、老年福祉、智慧管理、文化与教育八个学科(专业群),不断优化完善“2+3+3”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

为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践行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学校积极布局老年福祉专业群建设。到2020年已先后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社区康复、护理学(本)、护理(专)、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成为四川省134所高校中唯一将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所需的服务管理类人才、社会工作类人才、护理康复类人才培养纳入一体化建设的高校,也是四川省民办高校中首个通过卫健委前置审批开设护理学本科的高校和四川省护理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高校。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还有所欠缺。我校青年教师较多,是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但较多青年教师特别是入职时间较短的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学校下一步将努力推动实施“领军人才计划”,选拔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并在相关领域内取得过突出成就的高水平和高素质人才,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产教融合等领域担任领军人才,并组织起一批优秀教师组建若干个一流创新团队和一流教学团队;构建“梯队式”教师培养体系,制定和实施“骨干教师提升计划”,由1名领军人才辅导和帮助3名骨干教师,将其纳入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以项目驱动、团队协作的形式进行训练和培养,提升骨干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创新研发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制定和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由1名骨干教师与3名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完善“传帮带”工作制度和标准,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升其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需进一步完善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及时掌握教学质量情况,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改革,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作用。我校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但重点在学校、教师视角的质量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期末学生评教、学习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措施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成果才是教育教学最实质的成效。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做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将不断增强对学生评教结果的重视,科学化、规范化学生评教、学习满意度、毕业生跟踪调查的调研方法方式,提高数据分析的水平,挖掘问题,建立长效反馈整改机制,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评价作用落到实处。

(三)需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

学校将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强内涵式建设,将合作教育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开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产教融合2.0计划,深入挖掘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方式,推动训创一体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完善互动合作机制;打造天府智库平台,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鼓励二级学院创新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共建特色产业学院。

相关资讯

  • 11

    2023. 10

  • 11

    2023. 10

  • 11

    2023. 10

  • 08

    2023. 07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24年研究与发展处工作人员招聘公告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现面向社会及应届毕业生招聘研究与发展处工作人员,有关事项如下:一、招聘岗位:研究与发展处工作人员1名(成都校区)二、招聘条件岗位名称主要职责招聘人数招聘要求研究与发展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规划编制、教育教学改革、科研管理、转设评估等版块的工作,包括组织开展省级、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产教融合开放平台的管理;校、市级科研机构的管理与建设;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管理、成果统计等工作。...
图说天府
> 更多
最新资讯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