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Profile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校概况 校长札记 正文
校长札记

校长札记(14)——论体育教育

2018-08-26

这里要讨论的“体育教育”,不是怎样教体育,而是怎样用体育来教学生德育、智育方面的东西。

体育教育从来就和德育、智育教育紧密相联的。上世纪初,我国体育教育的开山祖师,清华大学体育教授马约翰(美国人)就一言中的:“体育教育的精髓,在于粗野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但现在大多数人只知道体育课“粗野其体魄”的功能,不知道他还能“文明其精神”。

这大概和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关吧。有人就认为不同的课程应完成不同的功能。这种机械地把课程割裂成德育课、智育课和体育课程的作法,我向来反对,因为三者从来都是交叉融合的。谁说德育课里面不包含智育的内涵?谁说智育课中不可培育德育的品格?我这里要说的是,体育课与德育智育的紧密关系,怎样用体育来达到育人的目的,而不仅仅是锻炼的目的。

体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凝练。也就是说体育中的各个项目,是从人类社会的各类活动中提炼出来的。比如说奥林匹克的经典项目:掷铅球、掷标枪、长跑、游泳、短跑、几百米跨栏以及许多田径项目,都源自于人类的丛林活动和狩猎活动。而后来发展起来的各类大型球类活动,无论是篮球、足球、橄榄球、还是棒球、冰球等等,都是人类各利益集团之间大型对抗活动如战争的缩影。

凡是经久不衰的体育项目,它要么反应了人类活动的本性,要么揭示了人类活动的一般规律:如高尔夫球运动,它体现的是人与自己奋斗其乐无穷的境界。而篮球、足球,真实再现了不同集团之间的对抗与竞争,其硝烟与火药味,犹如置身于战场之中。所有参与者,不仅是队员、教练、还是裁判、观众,被其深深吸引的原因,在于它在这短短的时间、狭小的空间里反映了人类社会最本质、最激动人心的情景,把人类的争斗、竞争、团结合作、成败荣辱、坚强与勇敢、精神和肉体、公平与正义等等都展示得淋漓尽致。因此可以说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是人类各种活动的缩小版、升华版。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育运动各种项目的兴衰还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变迁。如前述的奥林匹克项目掷铅球、掷标枪等项目,为什么当年极为风行,现在不再为群众所感兴趣呢?因为这些运动,既与远古时代人们的狩猎活动相似,又与冷兵器时代武士们的战争行为相关,因此,当时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活动。现代人的社会活动鲜见这种类型。因此人们对这类项目的兴趣淡化也是时代变化的正常现象。这里就产生了一个体育项目与时俱进的问题,这方面我不是专家,不多谈。只是要提醒的是:体育项目的一些与当前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项目,不宜选作育人内容。

在欧美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几百年来一直重视体育的教育功能。体育在其大学、中学甚至小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是那些培养“领袖人物”的贵族学校,尚武之风盛行。他们认为,体育精神中所包含的公平正义、敢于拼搏、善于竞争、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攀高峰的内容,正是精英人物的必备品质。在那里,体育是核心课程,是重中之重,而不是豆芽科、不是休闲课。

我们怎样改革大学体育课来适应育人的要求呢?

首先是提高认识,从领导到教师,都要认真领会什么是体育课的教育功能,领会体育课在我院小社会、大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体育课在营造“狩猎场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体育课无足轻重的观念,把体育和德育、智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球场当商场、当战场。

其次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我们组织体育课教师展开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有关《管理学》、《行为科学》等专业知识,提高体育与育人相结合的理论水平。鼓励体育专业的老师走复合型成才之路,鼓励他们攻读其他专业的学位。

再次是改变课程计划与安排。实行“体育俱乐部制”授课制度。一是将体育课的目标和任务由过去的主要围绕着项目和技术展开,以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为目的,转移到以提高体育兴趣、体会体育精神为目的上来。二是将上课时间由过去学校统一计划,学生被动接受逐步转移到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和内容的“俱乐部”制来。这样,体育的功能就由过去的单纯锻炼身体转为既锻炼身体,又培养了体育兴趣,养成了爱好体育的终身习惯,还体会了体育精神,历练了心智。